BB大腦發展講座:刺激初生嬰兒發展的全方位指南 | Learning Time X Tutor Time

BB大腦發展講座:刺激初生嬰兒發展的全方位指南 | Learning Time X Tutor Time

為人父母,總是希望盡最大努力培育子女,如何有效地刺激嬰兒的大腦發展,促進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遂成為新手父母的熱切關注的話題。因此,Learning Time 和 Tutor Time 聯合舉辦了一場以「如何刺激初生嬰兒大腦發展?」為題的講座,邀請到香港著名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醫生擔任主講嘉賓。

趙醫生在講座上講解了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關鍵概念,包括初生年間灰質、突觸和白質的發展機制。他詳細闡述了這些神經結構在受到刺激時的變化,強調了3歲前刺激寶寶大腦的重要性。在這些理論基礎上,趙醫生進一步講述了家長如何通過營養、睡眠、活動、回應寶寶需求及建立規律和重複性等方式,為子女提供必要的刺激,幫助寶寶充分發揮潛能。最後,趙醫生還破解了許多關於嬰幼兒成長階段的常見迷思和擔憂,為新手父母指明方向。

本文旨在概括趙醫生分享的重點內容,為新手家長提供全方位嬰兒發展指南,幫助家中BB潛能一飛衝天!

初生嬰兒大腦發展的核心過程

俗語有云「三歲定八十」,這其實是基於嬰兒大腦發展主要在出生首三年完成的科學事實。在短短三年間,嬰兒大腦會從成年人的25%發展至80%。在此期間,大腦中細密的神經網絡會成形,幫助我們學習和處理不同事務。雖然大腦的完整發展(如掌管高級思考能力的前額葉)會持續至青少年時期甚至更久,但從3歲起,我們的大腦開始根據「用強廢弱」的原則,按使用頻率來強化或削弱神經連接。大腦開始「精煉」已發展的腦迴路,使我們處事更快速、精準。換句話說,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段在0-3歲。

灰質與突觸:初生大腦功能的發展和維持

大腦的運作涉及多種複雜的組織和結構,而其中有兩種關鍵組織:灰質和白質。灰質就像大腦中的處理器,協助我們理解環境並判斷身體應作出的反應。它含有大量的神經元(neurons)及主宰我們學習和適應能力的突觸。白質則是這些神經元的連接線,將分析了的信息傳遞予不同細胞,令身體作出相應指令。兩種組織缺一不可。

許多家長不知道的是,嬰兒在出生時灰質體積已達到一生的最高點,隨年齡增長會逐漸減少,所以普遍兒童的學習速度比老年人快。刺激不足的新生嬰兒其灰質體積下降尤其在3歲以後更加顯著,外界刺激因此格外重要。但同樣在這期間,灰質中的突觸會隨着嬰兒接收到的刺激和學習而發展,建立路徑連接腦細胞,使身體學會作出適當反應。可以想像的是,只要有豐富的互動和學習,突觸就可以發展出更多更充分的路徑,形成更細密的神經網絡,為日後的學習和適應奠定基礎。

在3歲以後,大腦開始修剪突觸,只保留最有價值的神經連接。大腦通過修剪不常用或冗餘的突觸,提高神經網絡效率。同時,精簡的網絡有助我們更快速地處理新信息,提高學習效率及幫助寶寶適應新的環境和挑戰,這是大腦發展的自然過程。前期突觸發展得充分,修剪過程會更有效;相反,若早期突觸發展不良,後續的修剪過程可能會出現問題,如神經網絡連接不足、修剪過度、新生嬰兒可塑性降低等。大腦功能以及學習相關的突觸可能會被錯誤修剪掉,對寶寶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從下圖顯示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研究結果也證實,缺乏外界刺激會導致腦細胞數量減少,最終令大腦功能衰退。

Source: Dr. H.T. Chugani, Newsweek, Spring/Summer 1997 Special Edition: “Your Child: From Birth to Three”, pp.30-31


白質發展與早期學習:提升大腦效率的關鍵

白質在嬰兒早期發展中同樣功不可沒。它將大腦感知與相應行動的訊息發放到身體各細胞,讓身體能對環境作出即時反應。這解釋了為何我們自出生起,遇到危險時身體各部位能同時作出反應。白質在初生嬰兒出生首二至三年發展得最快,並在之後持續發展。白質透過髓鞘化過程(myelination)提高神經信號的傳遞速度。與灰質相同的是,常用的神經連接會加速白質的髓鞘化過程,顯著提高神經信號的傳遞速度。這印證了「教之道,貴以專」的道理,與其無止境地以新事物和新活動刺激嬰幼兒;不如專注幾種有效而不失多元的活動,才能為寶寶的成長帶來最大效益。

由此可見,寶寶的發展空間取決於在0-3歲這段突觸發展及白質髓鞘化過程的強度,充足的環境刺激及重覆活動能夠打通特定的神經迴路,有益於保留及強化相關連接。不同能力發展,包括嬰幼兒的身體控制、語言發展、感知整合、認知反應和學習效率等能力都會因此顯著增強。

嬰幼兒發展階段

當我們了解到嬰兒大腦發展過程及外界刺激帶來的化學反應,那麼我們應該先刺激初生嬰兒的哪一方面發展呢?他們的發展進程又是否有先後次序呢?


Source: Graph developed by Council for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ref: Nash, 1997; Early Years Study, 1999; Shonkoff, 2000.). https://www.newamerica.org/education-policy/edcentral/homevisiting-funding/


從圖表中的成長曲線可以清楚地看出,嬰兒各種能力的發展有明顯的先後次序,這與大腦結構的成長過程息息相關。首先發展的是基本感官能力,特別是視覺和聽覺,在出生後首5年內大致發展完成。新生嬰兒雖然能張開眼睛,但剛出生時看到的影像通常很模糊。隨著腦部處理視覺的部分逐漸成熟,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增加,嬰兒的視力慢慢變得清晰,開始能夠看清周圍的動作和表情。醫生建議,新手媽媽可以多做動作來吸引嬰兒的注意力,這比做表情更容易讓嬰兒察覺。聽覺能力的發展過程與視覺相似。有趣的是,嬰兒最初對高頻聲音特別敏感,但隨著成長,他們的聽覺範圍會逐漸調整至正常人的頻率接收範圍。父母宜多向寶寶說話,在刺激寶寶的聽覺發展之餘,還能幫助他們學習辨識不同的聲音和語言模式。

相比之下,語言、情緒及社交等較複雜的能力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發展成熟。這些能力涉及大腦的多個部分,特別是前額葉,它的成長過程會持續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初期。這就是為什麼在小朋友入學後仍在不斷精進這些能力。家長宜給予寬容,在教授子女時必先確保子女情緒穩定、正面,並時刻留意自己情緒對子女的影響。如爸媽在處理嬰幼兒情緒認知及管理時遇上難關,可以查看我們的得獎學習教材:Emomo Kit,讓子女隨時準備學習。

新手父母如何促進嬰幼兒大腦發展?

掌握了初生嬰兒大腦發展的理論後,我們當然應該著手實踐。新手媽媽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嬰幼兒的大腦發展。

1. 營養

營養是促進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首要因素。母乳是嬰兒首6個月的最佳食物。隨後,應確保BB飲食中富DHA、鐵質和維生素D3,並適量添加益生菌。重要的是,不僅要注意嬰兒的營養,母親也應保持均衡飲食,以確保哺乳期營養充足。

2. 睡眠

無人不知曉充足休息及高質素睡眠對嬰幼兒成長之作用。睡眠期間的沉睡階段(非快速眼動睡眠)幫助大腦「排毒」,讓寶寶清理大腦一整天運作的廢棄物。而快速眼動睡眠則有助於腦部重組和記憶整理,掌管寶寶學習效能的關鍵。

至於睡眠時間,趙醫生指出,初生嬰兒的參考睡眠時間是12-18小時。低於12小時可能表示睡眠不足,而高於18小時則可能意味著寶寶沒有需要再睡。然而,他強調睡眠質素比時長更為重要,而決定因素是寶寶的身體感覺。家長可能會擔心寶寶睡眠時間與網上指引不符,但趙醫生建議家長應因應寶寶個別情況彈性處理,不必過分拘泥於具體時數。重要的是觀察寶寶的整體狀態,確保他們得到充足的休息和高質量的睡眠。

3. 活動

適當的身體活動時間對幼兒肌肉發展、大腦發展和情緒調節都有積極作用。在嬰幼兒成長階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Tummy Time的重要性。Tummy Time 鍛鍊了嬰兒的頭肩頸及核心肌肉,讓寶寶早人一步從俯臥過渡到翻身、坐立和爬行。為了讓寶寶有更恰當的Tummy Time 練習,我們推薦使用專門設計的Play & Learn Program,推動嬰幼兒的身體發展

4. 回應寶寶需要

營養、睡眠等支援可謂寶寶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但如果希望子女出類拔萃,充分回應寶寶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每天的經歷都有助於塑造寶寶的大腦,識別寶寶何時疲倦、饑餓、壓力大,或是想要互動和親密接觸,溫暖而可預測地滿足寶寶的各種需求,有助寶寶建立安全感,這些行為能顯著促進他們的認知和情感發展。以下是一些方法:

  • 講故事
  • 適時讚美
  • 積極互動
  • 擁抱等身體接觸
  • 準時及定時滿足寶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5. 為寶寶建立規律及重複性生活作息

做齊以上四點,刺激寶寶大腦發展就只差一步了。趙醫生一再強調建立日常規律及重覆活動的重要性。無論是餵食、睡眠、回應寶寶的親密需求還是日常互動,日復一日都應該遵循規律。這種規律不僅有利於寶寶的胃酸分泌和睡眠質素,還能幫助父母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睡眠和作息時間。通過建立穩定、可預測的日程,我們就能為寶寶創造了一個高安全感的環境,有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除了日常規律,重複性活動也扮演著關鍵角色。遵循大腦「用強廢弱」的原理,持續進行同樣的訓練可以強化寶寶在特定方面的發展。例如,每晚固定時間為寶寶講故事不僅能建立親子關係,還能持續刺激寶寶的語言發展。通過在日常生活中融入這些有規律的重複活動,我們才可以有效地促進寶寶多元智能發展。

刺激嬰幼兒腦部發展的常見謬誤

促進嬰幼兒發展固然重要,但若未能避免某些常見謬誤,有可能得不償失。以下是幾個值得注意的誤區:

  • 過早接觸電子設備:應避免讓嬰兒過早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根據衛生署指引,2歲前的嬰幼兒不宜接觸屏幕,以免影響視力發展及干擾其他重要的學習活動。
  • 使用不當玩具:切勿使用不安全或不適合嬰幼兒年齡的玩具,以免造成安全隱患或無法達到預期的發展效果。
  • 忽視家庭環境:單靠學校環境和活動小組是不足以讓嬰幼兒充分探索這個世界的。因為嬰幼兒有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中]。若忽略了在家中提供適當的刺激,就無法充分發揮促進嬰幼兒發展的效果。
  • 過度比較和催促:不應急於催促嬰幼兒的發展進度,或與其他同齡嬰幼兒過度比較。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過度干預可能適得其反。

發展遲緩還是個體差異?

談及幼兒發展階段,許多家長心中都充滿疑惑:「我的寶寶似乎落後於坊間流傳的嬰幼兒發展里程碑,我該如何辨識他們是否真的發展遲緩?」以下是一些身體信號,可以幫助家長初步判斷寶寶的發展情況。

轉身、坐立

趙醫生在講座上明言:「三翻、六坐、九扶籬」只是順口而已,實際上三個月嬰兒發展有限,在此時學會轉身的寶寶是十中其一。大部分嬰兒要到5-6個月大才懂轉身。只有到了7個月大亦不能轉身才要留神。不消說,學懂坐立通常需要更長時間。

手部肌肉控制

「我的寶寶到了3個月亦不懂放開手上物品,正常嗎?」答案是正常的。大多數寶寶到了3個月就懂得握緊他人放在手中的物件,但要到6個月才開始學會放手。家長可以以下為指引:

3個月

能握緊放在手中的物件

6個月

開始學會放手

7個月

能夠將物品從左手交到右手

9個月

有足夠力量投擲手中物品

1歲以後

可以將物品過頭投擲


如果新手爸媽希望獲得專業的的嬰幼兒發展里程碑和有效剌激寶寶大腦發展的學習教材,可以查看我們「玩樂與學習」的課程,同時得到在家學習活動建議和學前機構的專家指導

語言及社交發展

雖然市面上的幼兒發展指標未必準確,但以下兩項跡象或許是值得留意的警號:寶寶12個星期還不能以眼神交流、9個月大仍不諳牙牙學語。專家指出,眼神交流與視力發展程度密切相關;而牙形學語涉及聽力、語言發展和社交能力。但即使出現相關表現,亦不一定代表寶寶發展遲緩。社交發展未達指標可能有多種原因,性別差異就是其一,男孩的社交發展可能比女孩稍慢。而據醫生所言,有些嬰兒在2歲前的社交發展未必特別活躍,建議家長不要過於緊迫;相反,家長應繼續與子女互動,讓他們自由表達自我,很多時候問題會自然解決。更重要的是,評估寶寶成長應觀察其整體發展,不能僅憑單一徵狀就斷定其有自閉症或其他特殊學習需要(SEN)的隱憂。如果家長對寶寶發展仍有顧慮,可參考衛生署的兒童發展手冊,或尋求兒科醫生作詳細評估。


Source: Family Health Service (2022). Infancy (Birth to First Month) - Child development.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class_life/child/child_bfm_child.html

結語

總而言之,要促進初生嬰兒的大腦發展,我們必須從基礎理論入手,並根據這些理論採用科學方法來刺激他們的大腦成長。家長如果希望更深入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我們誠意推薦您觀看文末附上的趙醫生講座完整影片。這個講座提供了更為詳盡的解釋和實用建議,相信能夠解答您的許多疑惑。

我們衷心希望每位家長都能更好地理解並應用這些知識,為寶寶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記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發展進程可能會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給予愛,並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必要的刺激和支持。

收看完整版講座影片

Leave a comment

Please note, comments need to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